清正廉洁、为民死国的范景文

时间:2018-03-30 17:20    来源:杜集区纪检监察网  
     打印

范景文(1587—1644),字梦章、思人,别号质公,河北吴桥人。范景文出生于官宦世家,历任文选郎中、河南巡抚、工部尚书、东阁大学士等要职。由于位高权重,许多亲朋好友常登门相求,均被范景文谢绝,并在门上贴出“不受嘱,不受馈”六个大字的告示,以明心迹,人称“二不尚书”。

珍视名节  义正拒贿

范景文以名节自励,从不收人贿赂。只要是有德才的人,他反是无私相助。一位曾行贿不成的人对他说:“当官不谋私利,古今难觅了,你为何难为自己呢?”范景文斥责他说:“最大的私利,乃是保全生命,我不收贿赂,正是为此。你只见其利,不见其害,我为你感到羞愧!”

以民为本  受人敬仰

范景文乐于助人,百姓十分仰慕他。范景文在山东省东昌府任推官时,当地发生饥荒,旱蝗成灾,哀鸿遍野,他向上峰乞得赈济灾粮,并舍出家财,赈灾救民,范景文对百姓说:“和我的一点钱财相比,你们才是无价之宝。没有你们,我的衣食从何而来?请放心收下。”百姓感恩不尽,事后又纷纷归还他财物,范景文一律不受,他诚恳地说:“我并非品德高尚,而是自知你们乃我衣食父母之故。我现在衣食无忧,实乃你们所赐,我施一点实在应该。”

举人唯贤  为国尽责

范景文口碑甚好,政绩突出,随后连连升迁,署理军国大事。他大公无私,使众贤士皆得重用,一时贤士欣然,小人怨恨。有人对范景文说:“你执掌用人大权,自当为己着想。你不贪不取,一旦无权无势,何以为靠呢?”范景文回答说:“为国选贤,乃是朝廷大计,若存私心,害国害己,祸大难料。我并非讨好贤士,也不是故意和小人作对,此乃职责使然啊。”

洁身自好  以退为进

魏忠贤擅权时,许多人便劝他投靠魏忠贤,以获更大的重用。范景文坚决拒绝,他对家人说:“如今奸人当道,与其同流合污只能使自己背负骂名,这是得不偿失的事啊!我知道自己难以立足朝廷了,不过这样正可保住我的清誉。”范景文辞职,未准。后来,范景文以佯疯为计,帝准其离职。

临危受命 身赴国难

崇祯元年,魏忠贤缢死,范景文被召回朝廷,得以重用。后来,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围困京城。皇帝召集大臣们商议御敌良策,很多大臣托病不来。只有范景文力谏崇祯皇帝移驾山海关,先保全性命,然后再图良策。无奈,崇祯皇帝坚持己见。公元1644年3月18日,范景文已三日未食,次日,京城沦陷,范景文誓死不投降,身赴国难。

借古鉴今:不“正”无以“廉”。广大党员干部,严格自律当以范景文为范本,在诱惑面前要牢记宗旨、坚守底线,切莫动摇信念、唯利是图。当知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,都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。要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、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,永葆“忠诚、干净、担当”的政治本色。(杜集区纪委监委)


打印文章 | 加入收藏 | 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