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8年的一个冬夜,在昏黄的煤油灯下,安徽省小岗村18位村民按下红手印,签订“大包干”契约。这件拼着身家性命干的事,成为“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”。
1980年5月,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,杜集区正式成立。从呱呱坠地开始,杜集区就沐浴着改革的春风,搭乘着开放的快车,风雨兼程,锐意进取,从无到有,从好到更好,在新时代里谱写了华美的诗章。
作为80后,我们虽然不曾见证改革的号角奏响时激荡起来的滚滚春潮,也不能目睹开放的航船启航时扬起的浩浩风帆;但是我们是与改革开放共同成长的幸运儿,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和家乡的沧桑巨变。
十年前,从段园到杜集,一路上随处可见的是成片的农田和零散的村落;如今,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拔地而起,一栋栋新农村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杜集区在迈向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昂然前进。每一个杜集人都分享着改革开放的果实,作为杜集人,我为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深感自豪。
如果把改革开放的百年大计比作是一列“复兴号”高铁,那么它的动力一定来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。40年前,“文化大革命”刚刚结束,社会动荡、经济凋敝、科技落后、人民贫困,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,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,属于中国的、令世界瞩目的华美演出开始了。40年过去了,这场演出没有谢幕,反而更加精彩。作为纪检工作者,我们能为改革开放做些什么呢?
自命为纪检工作者,其实我是惭愧的。今年6月,我服从组织安排,从团委转到纪委,成为纪检战线的一个新兵。当时我对这个新的工作岗位是完全陌生的,虽然我深深地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,但是我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它。我必须学习。在学习的过程中,一个个优秀纪检工作者的故事感动了我,也教育了我。在这里,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。
她叫王瑛,生前是四川省南江县纪委书记,是纪检战线上有名的“拼命三郎”和“铁娘子”。她在纪检监察一线工作20年,对党忠诚,鞠躬尽瘁。她甘冒风险,不徇私情,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。她曾经连续奋战五个昼夜,终于使害群之马得到应有的惩罚。有人问她:“干纪检这一行容易得罪人,你一介弱女子,就没有顾虑吗?” 她微笑着说:“如果我怕得罪人,那我就得罪了‘纪委书记’这个称谓!”当时她已经被查出肺癌晚期,肆虐的癌细胞正在吞噬她的健康和生命,却无法侵犯她的凛然正气。
汶川地震发生后,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的王瑛,毅然决然拔掉针头,亲自来到抗震救灾前沿,组织成立了应急机构。极度的劳累使她的病情迅速恶化,但是她依然坚守,不曾后退一步。灾后重建期间,她不顾身体的极度虚弱,多次召开会议,周密安排,监督管理抗震物资的使用情况。当救灾物资及时发放到灾民手上时,她已经被病痛折磨地形销骨立。即使躺在病床上,她的心仍牵挂着灾区的群众。在她去世的前一天,她还安排同事去灾区走访慰问。
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:“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,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,为中华民族谋复兴。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。”自从走上工作岗位,王瑛就把“为南江人民谋福祉、为南江发展做贡献”当做自己的使命。她转变工作思路,探索纪委服务经济建设的新途径。在她的努力下,南江的投资环境大为改善。在她的思想认识中,纪检监察工作理应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。
是的,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。这是新时代纪检人的职责和使命。纪检工作应该为改革开放提供纪律保障和动力支持,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。作为杜集纪检岗位上的一份子,我愿意和我的同事前辈一起努力,正己正人,弘扬正气,肃清风气,为杜集区的发展保驾护航。只有这样,才能无愧于党旗下的庄严誓词。(杜集区段园镇纪委 毛琦)